随着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筹办工作进入最后冲刺阶段,北京冬奥场馆规划建设工作取得重要进展。10月28日晚,国家体育场、国家速滑馆、国家游泳中心——北京这座“双奥之城”的标志性场馆群首次集体亮灯。

  夜空下,坐落在北京奥森公园的国家速滑馆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22条外立面“丝带”以蓝色光影模拟出速滑运动员在赛道疾驰的流动画面,优雅流畅,动感十足。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国家速滑馆将承担速度滑冰赛事,在此将诞生14块金牌。

  据了解,国家速滑馆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标志性场馆,是北京冬奥会首个采用PPP模式进行建设的场馆,不仅承担冬奥会期间速度滑冰项目的比赛和训练,赛后还将有效带动大众健身、促进中国冰雪产业发展。

  北京赛区冬奥场馆建设中有哪些创新理念和举措?如何通过PPP模式探索出一条政府履约的工作模式?冬奥结束后如何做到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统一?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走访了北京市重大项目建设指挥部办公室(以下简称“北京市重大项目办”)。

  “中国智慧”打造完美“冰丝带”

  据记者了解,为营造出轻盈飘逸的丝带效果,国家速滑馆外立面由3360块曲面玻璃单元拼装而成,通过机械配合工人操作,严丝合缝地嵌入160根S形钢龙骨打造的框架中。曲面幕墙所使用的玻璃,每块尺寸都不相同,全部通过BIM技术在工厂定制、现场安装。

  北京市重大项目办城区场馆建设处处长黄晖介绍,无论是从建造技术还是从建设速度来看,国家速滑馆的建设均体现了我国当前建筑行业的最高水平。

  此外,在此次场馆建设中还出现了很多可圈可点的“绿色冬奥”新技术、新理念。

  黄晖介绍,场馆建设主动践行绿色施工和可持续发展。在冬奥历史上首次大规模地采用二氧化碳环保型制冷剂进行制冰,不仅减少了传统制冷剂对臭氧层的破坏,制冷过程中产生的大量高品质余热还可以回收再利用,相比较传统方式效能提升30%。

  除了制冷方面,国家速滑馆采用世界体育馆建筑跨度最大的马鞍形单层索网结构,与传统屋面完全不同,这个长198米、宽124米的巨大屋面就像一个网球拍一样,形成了独特的轻、薄、软的屋顶,重量仅为传统屋顶的四分之一,大幅降低场馆用材量和建设复杂程度,从源头上减少碳排放量。

  北京市工程咨询有限公司PPP咨询中心项目助理诸思彤告诉记者,国家速滑馆在建造过程中,除了大量使用先进建造、绿色节能技术外,还应用了从方案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到场馆运营阶段项目全生命周期信息模型BIM技术。整个项目建设,无论是幕墙系统还是屋面系统,无论是预制看台还是索结构的平行施工,均实现了施工全过程的仿真分析,真正实现了“智慧建造”。

  “智慧建造”下的国家速滑馆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智慧化场馆。它引入了“室内外一体化定位导航系统”“数字孪生系统”等技术,就像给自己配备了一颗“智慧大脑”。

  拥有了“智慧大脑”的国家速滑馆,未来将为观众、赛事组织和参与者提供优质的观赛体验、完备的服务保障,成为一个集体育赛事、群众健身、文化休闲、展览展示、社会公益等于一体的多功能场馆,满足于赛事,造福于人民,树立新时代体育场馆建设运营的典范,向世界贡献奥运场馆“反复利用、综合利用、持久利用”的“中国方案”。

  用PPP模式探索出一条政府履约管理模式

  北京市政府决定采用PPP模式来建设国家速滑馆的态度是坚定且迅速的。2016年9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明确由北京市重大项目办作为国家速滑馆PPP项目的政府招标人,负责项目招标的相关组织实施工作,同时成立北京市2022年冬奥会新建场馆社会融资工作小组,成员包括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规划国土委、市住建委、冬奥组委规划发展部等有关部门和单位,负责相关新建场馆社会融资工作的组织及监督指导。

  彼时,PPP模式作为一项由财政部牵头的改革,已经在多地、多领域掀起了一场政府与社会资本共同“致力于提供更好公共服务”的热潮。

  谈及为什么坚定地选择PPP模式来建设国家速滑馆,黄晖表示,一是市政府提出冬奥会场馆要坚持市场化、社会化方向;二是考虑到体育场馆赛后经营是个普遍性难题,所以考虑尽早引入社会资本,从经营角度发挥社会资本积极性,解决体育场馆可持续经营问题。

  面对踊跃的社会资本,如何找到合适的“伴侣”,让PPP这场“婚姻”幸福长久也在考验着政府方。

  参与项目全过程的国家速滑馆法律合规部工作人员江璐璐告诉记者,2016年9月,北京市人民政府采用公开招标方式选择该项目的社会投资人。项目运作方式为BOT,项目年限30年(含建设期)。考虑到国家速滑馆PPP项目同时涉及到建设和运营,最终中标的社会资本方既有擅长工程建设的首开集团与北京城建集团、北京住总集团,也有擅长运营的华体集团。

  这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首次成功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场馆建设。北京市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国资公司”)作为政府出资人代表与中标社会资本成立SPV公司,实际建设运营该项目。其中,国资公司作为国家速滑馆的政府出资方代表,投资额占比49%,社会资本联合体投资额占比51%。项目合作期为30年,其中,建设期约3年,奥运服务期约2年,赛后运营期约25年。

  选定了合作伙伴之后,一系列的合作路径也在双方的磨合之中逐渐完善起来。

  黄晖表示,在无先例可循的情况下,北京市重大项目办带领项目团队先期梳理PPP合同中约定的双方权利义务界定,明确划分双方合同履约职责,从协议条款的编制方向与内容对政府方的认识进行合理的引导,建立健全合同履约管理制度。

  记者了解到,为了精细求证确定框架方案,北京市重大项目办先后带队对国家体育场、国家游泳中心、凯迪拉克中心(原五棵松体育馆)开展实地调研,对国内外同类项目案例进行研究梳理。针对当时财政部PPP综合信息平台收录的213个体育类PPP项目,分析其投资规模、运作方式及回报机制等PPP关键技术参数,收集整理了大量基础材料和对标项目数据,研究分析了项目推进的关键核心问题以及PPP实施方案核心要点。

  “由于这个项目涉及到国家的重大体育赛事,每一步我们都必须谨慎。采用PPP模式,很多时候我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黄晖说。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这一项目,北京市重大项目办逐渐摸索形成了日常履约管理、月度项目自评、季度履约检查及年度综合评价工作机制,探索出了一条政府履约管理的工作模式。

  一边是社会资本方使出资金、技术、服务等各类高招,力求通过在合作期内将项目建设好、运营好以获得合理回报;另一边是政府方也转变了思路,开始琢磨起如何做一个更合格的监管者。

  黄晖拿出一本厚厚的国家速滑馆PPP项目建设期绩效评价文件汇编册子递给记者,里面包含详尽的日常履约管理流程。黄晖介绍,这是通过每月月报的形式对项目的资金使用、进度完成情况、质量控制及安全等重要方面进行动态实时监管,对预期问题进行重点关注。

  在项目启动阶段,重点加强项目建章建制、工作流程、施工计划制定等方面检查,保证项目实施有章法可依;实施过程中,重点对重大事项的决策程序、重大议定事项执行情况、设计变更等情况进行检查。最终形成项目自查、履约抽查、绩效考核的工作机制,提高监管效率性及把控性。

  “我们定期开展履约检查工作,以PPP合同为依据,对项目公司履约情形进行核查。我们采用重点把控、动态监管及定期核查的三位一体体系进行全面监管。”黄晖说,通过跟踪记录合同履约的详细情况,对合同实施进行有效监控,随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动态管理随时保证既能忠于招标成果又能解决现实问题,既坚守原则又灵活机动,始终保持动态平衡。

  打造可持续利用的“中国方案”

  奥运场馆的赛后利用是一道世界性难题,场馆类的PPP项目也很难真正做到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统一。然而,国家速滑馆早在规划设计阶段就考虑了地区的发展及群众长期的需求,每个场馆都有自己的一张赛后利用的蓝图。

  作为北京冬奥会速度滑冰比赛场地,国家速滑馆拥有面积达1.2万平方米的全冰面设计。据国家速滑馆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之所以采用全冰面设计,目的就是充分考虑赛后利用,为适应多种需求的群众性健身提供硬件支撑。据记者了解,国家速滑馆冰面采用分模块控制单元,可以将冰面划分为若干区域,根据不同项目分区域、分标准进行制冰,平时可接待超过2000名市民同时开展冰上运动。

  “我们不仅为400米速度滑冰跑道制冰,服务比赛,比赛过后还可以在场地中心区域分块、分标准制冰,使其具备开展多种冰上项目运动的条件。这样,赛后老百姓进入国家速滑馆,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方式,进入到不同的区域,也使得场馆的经营更加丰富。”诸思彤说。

  北京冬奥会结束后,国家速滑馆将在具备举办所有冬季冰上项目国际顶级赛事条件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利用,并向公众开放,助力北京市冰上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

  谈及将场馆充分利用的目的,黄晖认为,这一方面能够丰富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居民身体素质;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高我国冰上运动的普及程度,为国家冰上体育运动事业提供后备人才,从而提高我国冰上体育运动的竞技水平。

  “除了冰球、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冰壶等冰上运动外,我们也会积极探索演唱会和花滑表演等商业模式。同时,周边的配套商业运营今后也可以有很大的探索空间。”诸思彤说。

  黄晖表示,以体育场产业作为吸引客流的平台,带动周边商业模式是一条值得积极探索的路径。如何让北京体现出新时代、新理念、新风采、新发展,如何让冬奥会为北京这座城市留下一大笔宝贵的可传承、可利用、可持续的优质资产是这届奥运建设者的使命。

  “我们始终认为,精彩的奥运会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次体育盛会,更深层次的是让我们在理念上升华、在技术上腾飞。”黄晖说。